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优秀毕业生,他们深入山区,走上讲台,从事着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用思索和实干、热情和理想点燃青春,实现青春学子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历经多时的策划和筹备,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校电视台学生记者团策划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导,将会在校园网陆续刊出。
邬若曦(在校期间邬红丽),女,江西萍乡人。这个外表看着柔弱的女孩做了很多人想做没有做的事——去往藏区支教。2012年毕业于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工作半年后,她独身一人,远离亲人,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措卡希望小学,毅然走向支教的路。
照片中邬若曦经常是戴着帽子的形象,有时候戴着个眼镜,有时候只是两只眼睛望着镜头笑。她空间相册大多是支教时拍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学生的照片,我透过一张张照片看到了许多单纯善良的天使,她就是被天使环绕的那一个。相册里只有少数照片有她自己,我可以通过这些照片看到这个女孩子目光里的倔强和坚持。我问她是否想过放弃,她顿了顿回答我说,“没有”。这或许是我采访中问得最傻的一个问题了。
2013年3月她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我问她能马上适应那里的生活吗。她说:“不方便洗澡,早晚温差大,手上冻出了冻疮,同时脸上晒脱了皮。”,“刚去时候两个月手机信号都屏蔽了,只能发短信不能打电话上网......”一边冻伤一边晒伤,信号不畅通难得与亲人朋友取得联系,就是她才去的状况,许多艰辛是我在只言片语间不能了解的,但我想肯定不只是她告诉给我的这些。
条件的艰苦和身在远方的孤独并没有让她退缩,她所在的学校是活佛创办的,师傅是佛教的出家人,原本她答应师傅至少待一年,而最后,她留在那里两年,我想大概是因为长时间的相处和学生有很深的感情,还有她的奉献之心吧。
当地人很信佛,他们把信仰看得很重要,她教过的很多学生现在都已经出家,我感到诧异,她说嗯,藏族人几乎是每个人都信佛,出家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每个家庭里至少都会有一个人出家,有个学生是单亲,他的妈妈去世前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出家。
她告诉我,刚去的时候她教的班级是六年级,她教汉语,高年级的孩子大多可以普通话,交流倒不是问题,低年级的孩子就不行。这是我在她空间翻到的照片,许多人围着两张桌子吃饭,桌上是两个大盆,里面看得见几块肉,照片是学生六年级毕业时候的聚餐,说是聚餐其实也就是简单的土豆炖排骨,而她说这已经算是特别丰盛的菜了,可想平时大家吃的是什么。
除了饮食方面,洗澡也是个大问题,原本学校是有太阳能热水器,可是坏掉之后,在那样偏远的小地方没有地方可以及时修理,所以洗澡对他们来说显得异常困难。邬若曦在家里也算是衣食无忧,去了支教的地方连洗澡都很困难,对一个女孩子来说也算是相当痛苦了。当然,挫折远远不止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在那里生活的磨合无时不刻都在考验着她。
这张是学校举行6.1儿童节的时候拍的,她穿着民族服装坐在孩子们的中间,看得出孩子们对她的依赖,画面温馨让我心里备受感触,我想,有那么多的志愿者去到环境艰苦的地方,许多人不理解,可是如果看到这样的画面,心中的感动和触动大概能告诉你答案了吧。
我问到学生的情况时,她变得滔滔不绝。“那里的志愿者老师都非常负责非常爱学生,每天半夜两点都会起床给所有的孩子盖被子,每天给成绩差的学生补课,还要给孩子们缝衣服,洗头发,剪头发,每个老师都会做这些事,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她说藏族的孩子都很有佛性,地上有飞蛾也不会随便扫走,都是小心翼翼捡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经常很久才洗一次澡,身上总是有虱子,捉了虱子从来不会掐死,而是放在草丛里。她说那里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全校师生会一起跳舞,跳藏族锅庄,和学生们待在一起她是轻松快乐的。
我问这段经历带给她的感受有什么,她说有很多说不完。她说因为去了那里,才有机会经历一段搭车之行,一路搭车从四川到云南,她给我讲堪布,解释给我堪布是在佛学院里经过极大的修行通过佛学老师拿到的学位,相当于我们的大学教授,有很多堪布都是到全世界去弘扬佛法。讲有一次学校举办大型法会,校长好不容易才能请到几个堪布来学校,有一个堪布在讲话之前在台上先双膝跪地叩拜,那个堪布说他一生只跪拜过父母和佛祖,现在跪拜老师因为他觉得老师很伟大......讲她去色达,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我从她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她在支教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修炼自己,充实自己。她说她只是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我回答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并且坚持,她是这样说的:“我不是比别人多了勇气而是少了顾忌,有句话不是说,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更不会吗?”。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用她自己想做想说向那些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诠释了教师的伟大,带给他们阳光。
在学校,她第二年就开始教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都是4个月才回一次家,所以衣服都是老师在洗,一年级的小朋友会尿裤子,也是她来清洗,半夜要准时起来给他们盖被子,带他们去厕所,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和教育。她也是毕业不过半年的大学生,却做了许多毕业大学生没有做过的事。我在她空间找到一篇日记,从她那里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这个孩子的父亲因意外失去了一条腿,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身上,他们家有四个孩子,但是母亲依然坚持让他们都读书,那个学生在作文里这样说:“我已经13岁了,却还在伸手向妈妈要钱,妈妈很辛苦,我却在这里幸福的读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在13岁的时候会考虑这些问题?不过我感到庆幸的是,这个孩子说自己是“在幸福的读书”,我想,这种幸福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志愿者老师们的奉献。我问若曦,她现在还在读书吗?她说还在,她和学生们依旧保持着联系,孩子们会经常借其他老师的手机给她打电话。
回来一段时间,无论是生活状态和心情都在慢慢习惯中,她现在还没有出去工作,在家休息,可能也是想适应一段时间,停留之后更好的出发。
志愿者老师们的奉献,给孩子们带去的是知识的萌芽,梦想的启航,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为山区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的队伍中,多一些像若曦这样的人。
采访结束后,我翻着她空间的照片,空间背景音乐是《亲人》,听着歌翻看着照片心中涌出各种滋味,眼眶渐渐湿润。在这里我看到了很久没见过的质朴和纯真的笑,纵使生活有很多艰辛,他们脸上的笑容却依然如最初的明媚。那样美好的地方,那样美好的人。未来,某天,我希望我能重走她走过的路。